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潮评

让清明节“气清景明”

  • |
来源:和谐陕西网 作者:孙萍 发布时间:2025-04-04 15:00:4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西安墓园“鲜花换纸钱”摊位前排起长队,清明节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传统节日,在生态保护与现代文明的撞击下,正孕育出更具时代气息的情感表达方式。


  从“烟熏火燎”到“气清景明”。传统祭扫中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曾是国人寄托哀思的“标配”。然而,浓烟遮蔽了春色,火星威胁着生态,与“气清景明”的节日本意背道而驰。近年来,各地都在提倡移风易俗、文明祭扫。有祭扫者手拿换来的菊花说:“看到墓园‘思亲莫让烟尘扰’的提示,觉得用鲜花祭祀更庄重。”还有的地方打造“云寄思”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陵园,为逝者点亮电子香烛、书写追思寄语。这种方式既保留了慎终追远的情感寄托,又规避了实地祭扫扎堆和火险。


  从“协同联动”到“个体自觉”。多年来,陕西以“疏堵结合”的治理方式推进文明祭扫实践。一些地方通过增设“鲜花换纸钱”便民服务点、开通祭扫专线、延长园区开放时间等举措,为人们提供人性化的祭扫体验。同时,各地严格执行禁燃禁放规定,开展巡查执法,确保安全底线。陕西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陕西省民政厅近日联合发布2025年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倡导以网络祭扫等低碳方式寄托哀思,推广家庭追思会等现代文明仪式,传承“厚养礼葬”传统,提倡生前尽孝、逝后简办。这种价值导向,让祭扫从“面子形式”回归“里子真情”。


  这些年,尽管推行文明祭扫、绿色祭扫成效显著,但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农村地区焚烧纸钱现象还不少,一些市民对“云寄思”持观望态度等。这提醒我们,文明祭扫的推广不仅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文化涵养。当每一缕哀思都以爱与温暖的姿态抵达心灵,当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产生情感共鸣,文明祭扫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