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胡诚林、郭绍敏:让中医疗法从“模糊”转向“精确”
中医诊疗数字化是中医药数字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以知热感度测定法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医诊疗方法,经过数年的临床检验,开创了中医数字化可行路径,让中医疗法从“高深”变为“简易”,从“模糊”转向“精确”。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诊疗数字化进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胡诚林和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陕西省委会副主委、陕西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郭绍敏联名提出一系列建议。
夯实中医诊疗数字化的发展基础。鼓励基于中医理论开展经络与腧穴电信号、光信号、温度等方面的检测诊断研究,对已有的、具有突破性和良好发展潜力的新型诊断技术予以大力支持,推进新型诊疗技术在实践应用领域加快发展。
确立中医诊断数据与疾病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检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疾病分型体系,以数字化技术准确快捷地确诊疾病,并根据数据准确指导治疗方式和剂量,提高治疗效果。加快平台建设,推进数据算力、智能分析,为中医数字诊疗互联网应用和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持。
推进中医数字化诊疗向全周期健康拓展。秉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将中医数字化监测数据与日常健康管理结合起来,对不同时期的数字化检测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结合AI形成发病预测模型,提前识别个体健康风险,制定预防性治疗方案,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与干预。
加快中医数字化诊疗的试点建设和经验推广。胡诚林和郭绍敏建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一步发挥试点医院的示范作用,将中医诊疗数字化技术作为中西医协同的关键技术推广至50家中西医协同重点医院,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同时给予试点医院专项资金支持,并监督项目进度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加快中医数字化诊疗的人才培养。将中医诊疗数字化内容作为重要篇章,编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教材,作为中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中医诊疗数字化的研究和创新,培养一批既懂中医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李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