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养老事业发展
原标题:筑牢保障网 托起幸福“夕阳红”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养老事业发展
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2.97亿,占总人口比重21.1%。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2.17亿,占总人口比重15.4%。这是3月8日上午,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列出的数据。
如何让近3亿老年人在人、财、物上有备而老,实现老有所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王淑惠、袁京连建言资政的重点方向。
金融服务兜实“老有所养”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等特点。《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了“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的相关要求。
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委员认为,建设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能为居民提供多样的养老金投资渠道。此前,虽有部分银行销售养老理财产品,但缺乏明确的标准、产品的投资策略,对应底层资产与一般理财产品相比差异化不足,难以实现居民养老财富积累的目标。因此,建议监管部门明确养老理财相关要素和准入制度。
实现供需之间更好对接,需要金融业聚焦百姓迫切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丰富金融服务类型。巩富文指出,为确保养老理财产品的安全性、专业性,养老理财产品均应由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充分考虑母行规模、监管评级、系统重要性,以及理财子公司自身投研能力、过往产品运作情况等作为准入考量条件。在产品要素方面,养老理财产品应当囊括开放式产品和封闭式产品两大类型,产品期限必须呈现一定的多样性。
养老金融的目标群体里老年人居多,尤需“稳”字当头,突出安全性和稳健性。巩富文建议,明确养老理财产品转让赎回机制,建立和完善理财产品转让平台,转让产品类型可以不局限于养老理财产品,以扩大参与交易的居民规模,提升养老理财的流动性,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放心投资并长期持有。强化全流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在养老理财产品的售前、售中过程中,应有明确的信息揭示标准,确保居民能够充分了解所投资产品的投资收益、购买赎回规则、风险等级等信息;强化售后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向各银行渠道和居民发布产品运作的各项信息,协同银行共同做好居民投资的售后咨询和服务。
科学供给托举“老有所需”
发展养老助餐服务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实践老年助餐服务模式取得了明显进展,社区食堂、居家养老配餐等形式的养老助餐服务应运而生。
西安古都放心早餐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淑惠委员说,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国各地多数社区食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都出现了各种两难困境,亟需加大养老助餐行业主体扶持力度,将养老助餐纳入惠民实事,帮助老年人解决健康就餐、改善营养等生活问题。
王淑惠向记者介绍了前期调研西安市碑林区一家老年助餐食堂的经营情况。她说,该食堂负责提供所在社区200多位老人的一日三餐,每餐提供炒菜、小吃、面条等36种可自主选择的菜品,每份单品4.5元至8.6元不等,主食6元至12元不等,均低于市场价,饭菜可口,受到社区广大老年人的广泛认可。
“但从食堂经营半年多的情况来看,前期装修、设备投入、员工工资,再加上水电气、食材等成本支出,每月经营成本在11万元,但月平均营业额不到9万元,这还是社区减免房租后的盈亏现状,收支无法达到平衡,长此以往必定难以维系。”王淑惠担忧地表示,结合媒体公开报道的情况,养老助餐行业赢利点不够清晰,利润较低、经营困难,行业主体无法有效生存和良性成长是普遍现象。养老助餐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与国家政策、市场需求不对等,这些也是当前亟需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王淑惠建议,加强规划引领,加大对养老助餐行业发展的资金补贴扶持力度,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模式,推进公共资源向老年助餐服务倾斜,借助社区养老驿站现有资源,整合用餐需求,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产生规模效应,以量取胜;在社区设立配餐中心、布设15分钟便民餐厅、社区养老驿站等,为企业提供老年助餐服务平台并建立网点;鼓励和支持更多品牌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服务,依托科技手段强化资金监管,建立完善老年助餐信息系统等制度,真正把养老助餐服务这项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食”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体卫融合保障“老有所康”
康复管理在老年人健康养老中具有重要意义。陕西长安华科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京连委员指出,运动康复专业作为体医交叉融合学科,主要以掌握体育运动与人体机体的相互关系及规律,在康复、养老等机构为不同健康水平受损的需要康复的患者提供功能重塑的康复指导。但目前包括陕西在内的多地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后,无法获得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的考试资格,影响就业;另一方面,市场又对这类人才有很大的需求空间。
袁京连介绍,运动康复专业学制四年,毕业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康复心理学、康复评定学、药理学、外科学、内科学、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含针灸、按摩)等近20项课程。1到6学期完成专业理论课程,之后的7、8学期在医院、康复机构等场所实习。其主体课程及实习内容完全能够支撑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康复治疗师资格证考试。
“通过4年的‘理论+实践+技能’的系统学习,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参加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的基本条件,但由于报考条件中关于社会工作经历的要求,应届毕业生无法顺利参加考试。是否可以通过开展试点工作慢慢推广开来?”为此,袁京连建议,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同时,准予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康复治疗师资格证考试,以便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从事健康服务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