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潮评

弘扬丝路精神 书写时代新篇

  • |
来源:群众新闻网-陕西日报 作者:任伟 发布时间:2024-02-05 11:53:06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这一重要讲话既强调了丝路精神的丰富内涵,也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刻把握丝路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我们弘扬丝路精神、书写时代新篇,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丝路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丝路精神。丝路精神,根植于历史,面向未来;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亿万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亦是人类文明史上熠熠夺目的宝贵遗产。


  丝路精神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征,是生成丝路精神的历史文化基因。丝路精神以古丝绸之路开拓及生生不息的发展为载体,跨越时空,连接中外,推动各文明之间相互交流交融,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精神结晶。丝路精神与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万国咸宁的美好理念相契合,与中国人一贯的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立己达人的处世之道相符合。中华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尊崇“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交流理念,体现了丝路精神的“和平合作”。古丝绸之路则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开启了与各国友好交往的平台,打通了国与国之间交流合作的通道。


  丝路精神是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公元前140年左右的中国汉代,张骞从长安出发,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发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道。15世纪初的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犹如川流不息的“大动脉”,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集地,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作为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千年古丝绸之路深刻昭示: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深刻理解丝路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


  弘扬丝路精神要深刻理解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


  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平合作就是通过对话交流、深入沟通来达成合作、促进和平,形成一定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当今世界虽然存在着地区矛盾和冲突,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和各国人民的期盼。丝路精神所倡导的和平合作正好契合了这一主题。在和平与合作的相互关系中,合作是手段与方法,和平是前提与保障。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丝路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当前,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平合作,珍爱和平,加强合作,共创未来。在国际事务与国际交往中,通过和平对话等方式来解决国际分歧和争端,与世界各国一起把和平合作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之中,创造和平合作的美好未来。


  开放包容是丝路精神的显著特征。所谓开放包容,就是在开放的过程中,要有宽广的胸襟和宏大的格局,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在开放与包容的相互关系中,开放是包容的基础和前提,包容是开放的体现和保证。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开放包容,丝绸之路就是一条开放包容之路。当前,人类同处一个“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文明与文化的碰撞难以避免。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尊重和承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发展水平的多样化,不搞意识形态对立,不搞地缘政治博弈,也不搞集团政治对抗,反对单边制裁,反对经济胁迫,也反对“脱钩断链”,践行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重要内核。互学互鉴,就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以实现共同发展。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互学互鉴之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等传入中国,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魅力,是互学互鉴的成果。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世界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得以发展的。当前,在多元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要继续弘扬丝路精神,互学互鉴,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根本目标。所谓互利共赢,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论强弱大小,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摒弃我赢你输、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通过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应对现实挑战,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互利是前提,共赢是结果。只有互利,才能共赢。当前,我们面临着逆全球化思潮泛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盛行、全球治理碎片化等一系列困境,面临着和平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等严峻挑战。唯有继续大力弘扬丝路精神,加强互利共赢,才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才能共克时艰,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必将进一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信任,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成果惠及150多个国家,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发展的合作之路、机遇之路、繁荣之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丝路精神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认同基础、力量源泉,是当前坚持和维护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抓手。


  丝路精神为各国务实合作、共享发展提供助力。多年来,中国致力于构建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网为依托,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推动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在丝路精神引领下,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各国共同的繁荣与发展。中国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秉持互学互鉴理念,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奏响了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实践证明,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以丝路精神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提供价值引导,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和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讲好丝路故事,深化与各方在互联互通、贸易投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文交流等领域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让共建“一带一路”这条康庄大道越来越繁荣、越走越宽广。(作者任伟,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